每個人在職場上打滾勢必會遇到要不要離職的抉擇,或工作出現問題跟主管面談總會被問到『為什麼?』這種屬於玄學領域的問題,所以是否有工具協助我們來決策,協助我們在面談時不是說出『個人生涯規劃』這種模稜兩可的答案呢?
另一個角度,擔任主管或人資專員常常需要面對員工離職的問題,而原因通常又以『個人生涯規劃』居多,但實際問題通常很難釐清,無法作為人員流動率改善的參考,所以是否有工具能讓員工跟雇主之間可以持續了解彼此的狀態,進而改善職場環境或員工的工作態度?
基於科學精神,我用數學來模擬這個狀況。
我把以下的公式稱為『離職函數』
a 是一個常數,代表你的年薪,單位是萬元
b 是一個常數,代表你對於自己的付出跟收穫差異的耐受程度,收穫包含薪水跟個人成長。舉例來說,假設甲乙兩個人的工作內容相同,所得也相同,但甲覺得自己的付出遠高於收入,則甲的 b 值就會偏低,而乙覺得自己的付出很少但收穫很多,乙的 b 值就會偏高,但這個值每個人都不同(0-100)
x 是這份工作的壓力,或需要你付出的時間、精力(0-100)
y 是這份工作讓你成長、變強的程度(0-100)
我用我自己的例子來說明,首先是估計自己的 b 值,我用的方法是把到目前為止每一次離職時的狀態(a:薪水 , x:工作壓力, y:學習成長)給出來,得到每次離職時的 b,最後平均起來大概 35,這個假設是每次我都剛好碰到紅色線就提離職,不過實際上影響沒那麼大,自己估計一下即可。
然後我用我的剛出社會第一份正職工作離職時的薪資,換算成年薪得到 a = 50,並假設 b = 35,把我從進公司到離開公司的一年的狀態畫成三個點,如下圖
- 藍色點:剛進公司,起薪 35000,很多東西可以學,但因為很多新東西不會所以壓力也大。
- 綠色點:進公司六個月,薪資沒變,大部分專案都上手了,壓力變小,但可以學的東西也變少,加上小公司技術只有我一個人,沒甚麼進步空間。
- 紅色點:離開公司,提離職前剛好遇到年度調薪的時間,公司幫我調薪到 39000,可是對我來說,雖然調整了 11% 但工作內容沒甚麼改變,越來越無聊(x = 20),能成長的空間也有限( y = 20),所以雖然曲線因為調薪而下壓,但我最後還是選擇離職。
- 提供我不同的任務挑戰,給我更多的學習機會 (提升 y 的策略)
- 給我更多錢 (提升 a 的策略)
若對這個工具有興趣可參考以下連結,可自己調整參數
離職函數工具(需用 chrome 開啟)
函數本身的變化率應該還有調教的空間,如果有社會科學或統計學科的同學想做論文也許可以真的去建這個模型 :D
*本文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Written with StackEdit.
0 意見:
張貼留言